大画面,逐帧分析。
视频背景里,那些冰冷的不锈钢器械,偶尔会映出模糊的人影。
太快,太模糊,根本无法辨认。
但有一个细节。
大约在第二百三十天左右的几个视频里,背景角落的一个金属托盘上,短暂地出现过一个东西。
一个深棕色的,形状不规则的小块。
技术科放大、锐化,最后给出一个模糊的结论:高度疑似一块风干的组织标本,或者…某种手工艺品的残片。
法医实验室…组织标本…骨粉…线索开始汇聚。
凶手,或者说,至少是拍摄这些视频的人,和法医实验室脱不了干系。
苏晴在这段时间,被控制,或者说,至少是处于某种胁迫之下,被迫留在法医实验室,日复一日地录制这些诡异的视频。
而凶手,就在她身边,或者,就在镜头后面,欣赏着她的“平静”。
他在利用苏晴,利用我们的过去,构建他那套扭曲的杀人仪式。
那些受害者,苏晓雯,林薇,陈珊…她们是替代品,是凶手献给我的“礼物”,用来拼凑那个该死的“理想型”。
而苏晴呢?
她是什么?
人质?
帮凶?
还是…最终的祭品?
那个包裹里的骨粉…戒指上的字…“请用我的骸骨拼出你爱的模样”…心脏骤然缩紧,尖锐的疼痛扎遍全身。
不行。
不能再这样被动下去。
他想玩弄我,想看我崩溃,想把我拖进他设计的泥潭里。
我就偏不如他的意。
我站起身,走到窗边,拉开厚重的窗帘。
刺眼的阳光涌进来,我眯起眼睛。
该反击了。
我需要打乱他的节奏,让他从暗处走出来。
我联系了相熟的媒体记者,不是官方通报,而是私下透露了一些“内部消息”。
“关于西郊连环杀人案,警方内部存在争议…有资深警员认为,所谓的‘理想型’线索,很可能是凶手故意放出的烟雾弹,目的是误导调查方向…据悉,警方目前掌握了关键物证,可能与嫌疑人的职业背景有关,调查重点已转向特定专业领域…”消息放出去,真假掺半,语焉不详。
我赌他会看。
赌他那病态的自负和控制欲,无法容忍自己的“作品”被误读,被轻视。
同时,我让小林带队,重新勘查了三个案发现场。
这次,我让他们故意“遗漏”了一些东西,又故意“发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