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忆书小说 > 其他类型 > 结局+番外陛下今日,可还记得我江予李慎

结局+番外陛下今日,可还记得我江予李慎

00尘漠 著

其他类型连载

1他回来了,却叫她陛下三年了,她终于登上了那把椅子。我跪在御阶之下,头顶是肃杀的寒风,披着陈旧青衫的我,与这殿上金碧辉煌格格不入。她坐在金銮殿之上,凤袍压身,龙纹盘踞,墨发高绾,眉目冷峻。一如三年前北境的风雪——落在心上,痛到骨里。“你叫江予辞?”她终于开口。我垂下眼,嗓音干涩:“草民江予辞,叩见陛下。”她轻轻嗤笑了一声,懒散地倚着扶手,那声音像极了旧日里她看我练剑时的调侃。“你不该还活着。”我没答。她说得对。三年前那一剑,我是该死的。可命不该绝,仇未雪,我便还活着。更何况,她还在。那一日,北境兵变,她为护百姓,亲自断后。我自请为先锋,夜探敌营,途中却被自家人暗算,胸口一剑,穿透肺腑。醒来时,已是地牢。她登基在即,而我,成了叛国之人...

主角:江予李慎   更新:2025-05-09 14:37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江予李慎的其他类型小说《结局+番外陛下今日,可还记得我江予李慎》,由网络作家“00尘漠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1他回来了,却叫她陛下三年了,她终于登上了那把椅子。我跪在御阶之下,头顶是肃杀的寒风,披着陈旧青衫的我,与这殿上金碧辉煌格格不入。她坐在金銮殿之上,凤袍压身,龙纹盘踞,墨发高绾,眉目冷峻。一如三年前北境的风雪——落在心上,痛到骨里。“你叫江予辞?”她终于开口。我垂下眼,嗓音干涩:“草民江予辞,叩见陛下。”她轻轻嗤笑了一声,懒散地倚着扶手,那声音像极了旧日里她看我练剑时的调侃。“你不该还活着。”我没答。她说得对。三年前那一剑,我是该死的。可命不该绝,仇未雪,我便还活着。更何况,她还在。那一日,北境兵变,她为护百姓,亲自断后。我自请为先锋,夜探敌营,途中却被自家人暗算,胸口一剑,穿透肺腑。醒来时,已是地牢。她登基在即,而我,成了叛国之人...

《结局+番外陛下今日,可还记得我江予李慎》精彩片段

1 他回来了,却叫她陛下三年了,她终于登上了那把椅子。

我跪在御阶之下,头顶是肃杀的寒风,披着陈旧青衫的我,与这殿上金碧辉煌格格不入。

她坐在金銮殿之上,凤袍压身,龙纹盘踞,墨发高绾,眉目冷峻。

一如三年前北境的风雪——落在心上,痛到骨里。

“你叫江予辞?”

她终于开口。

我垂下眼,嗓音干涩:“草民江予辞,叩见陛下。”

她轻轻嗤笑了一声,懒散地倚着扶手,那声音像极了旧日里她看我练剑时的调侃。

“你不该还活着。”

我没答。

她说得对。

三年前那一剑,我是该死的。

可命不该绝,仇未雪,我便还活着。

更何况,她还在。

那一日,北境兵变,她为护百姓,亲自断后。

我自请为先锋,夜探敌营,途中却被自家人暗算,胸口一剑,穿透肺腑。

醒来时,已是地牢。

她登基在即,而我,成了叛国之人。

“江予辞。”

她再次唤我名。

我的心,却比风更静。

“念你护国有功,现赐你净身入宫,为内侍之首,封号‘清言’。”

满殿哗然。

连大理寺卿都忍不住抬头:“陛下,此人曾涉叛案——”她抬手止声,只一句:“孤之事,无需你多言。”

是了。

她如今是陛下,一言可封官赐爵,一言也可斩首。

我该跪谢。

可我只是沉默片刻,终究,低声道:“谢陛下隆恩。”

殿门之后,太监尖声唤我“清言公公”,众人避我如蛇蝎。

我却只是拂了拂袖角残雪,抬眸看她。

她没再看我。

她登上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,而我,从今起,是净身之人。

她说过——“江予辞,若有一日我为王,你便做我的剑。”

如今,我还愿做她的剑。

可她手中,早已有剑。

我,是她弃之不提的旧鞘罢了。

……被押入内侍监的那一夜,雪落三更。

我没有被直接带去净身,而是被暂安在偏殿的旧屋中。

屋内仍残留烧灼的痕迹,像是当年宫变时未清理彻底,墙角灰黑,香炉中积了层薄灰。

守门的内侍叫李慎,一双吊梢眼透着探看与轻蔑。

“你运气倒真好,三年前那样都不死,如今又被陛下点名召回……可惜了,好一张脸。”

他话说得轻佻,眼神却像刀一样剜在我脸上。

我不语,只淡淡抬眼看他一瞬。

那人微怔,冷笑
,她未看。

有人献上鹤龄丹,她亦未动。

直至一位北疆旧将跪地进前,献上三尺寒铁。

“陛下昔日镇守北境,曾言此铁未铸刀,边疆难靖。

今愿以此铁为引,铸一柄靖北之剑,赠陛下镇国。”

她盯着那根寒铁许久,终于开口:“准。”

她语气极轻,却在场中掀起一丝风波。

我垂眼,将“靖北”二字写入史册。

那是我们并肩十年的地方,也是我们失去彼此的地方。

她今日之冷,不为权,不为礼,只因心中那一处空位——从未补全。

她登基三年,未设后宫,群臣多次进谏,她皆驳回。

她说自己无心情爱。

可我知,她有过那份心,早年给过我,只是后来,她亲手将我从心上剜去,连同自己的柔软,一起封死。

那天她眼中有光,那光叫做“北境”。

可今日,她眼中无光,那光叫做“江予辞”。

……午后,她忽命我陪饮。

宣德殿设小宴,无他人。

她着便服,卸冠冕,仅用一根墨玉簪松挽发髻。

她坐在朱漆木案后,执酒自酌,不言不语。

我奉陪小坐,手中持盏,却未饮。

她忽然问我:“你还记得初见时,我穿什么颜色?”

我回:“墨红。”

她笑了,低声道:“你也不算太蠢。”

我低头饮酒,不敢接话。

她今日之冷,终于在酒后崩塌出一点裂痕。

灯火昏黄,她却执意一杯接一杯。

“你知我为何三年前……那样处置你吗?”

她忽然问。

我一震。

她眼神迷离地盯着我,像是醉了,也像是在等待某种迟到三年的回答。

我低声道:“臣,不敢问。”

她叹息一声,轻声笑了。

“你这人,什么都敢做,偏就不敢问我一句。”

我喉头发涩。

“那日你替我挡剑时,我以为你会死。”

她缓缓道,“你若死了,我便能名正言顺地大开杀戒,将那些人全送去陪葬。”

“可你没死。”

“我不能再杀。”

“我若杀,百官弹劾,我登基之位岌岌可危。”

“你若死了,江予辞,我能恨一辈子,心就不会乱了。”

我一动不动地听着,掌中冷酒仿佛灌入骨髓。

“可你偏偏活了。”

她看着我,眼神终于破碎,“活得血肉模糊,却还护着我。”

她饮下一盏,眸中微红。

“我若承认你无罪,就等于承认我识人不明,等于向天下低头。”

“我若认
你回宫,就等于承认我曾动心。”

“你说,我怎敢认?”

我缓缓跪下:“臣不求认,只求留。”

她盯着我,沉默了很久,忽然伸手覆上我肩,低声唤:“阿辞……”我心头一颤。

那是她昔日独唤我之名,从不在人前说。

我喉头哽住,却终是低头:“陛下,酒凉了。”

她身子一晃,我伸手接住。

她伏在我肩上,呢喃:“我登基那日,只想找你喝一杯……”我轻轻抱她回殿,她在我怀中极轻地笑:“你若再晚来一步,我就……嫁别人了……”我抱紧了她。

她心里,是还留着我的。

可我知,我们之间,隔着的,不止是三年、不止是权位……是天下,是众生。

是她咬牙走上那把椅子后,不容退路的孤身一人。

5 她亲手关他入狱,他仍为她挡剑她醒来时,天已微亮。

我早已离开殿中,只留下那盏未温的冷茶。

她未提昨夜之事,也未召我回宣德殿。

我照旧抄写折子、批阅诏稿,在东廊下度过整日。

可那日之后,整个宫中都安静了几分。

她变得更加沉默。

我也学会了更克制的看她。

她不提,我便装作从未听见。

可心中那一声“阿辞”,却日日回响不止。

……第七日夜,边境传来急报。

靖北军主将病危,敌国借机犯边。

她召我入殿,眉眼间尽是沉霜:“命你,随信使护诏入北境。”

我接旨时,无一丝迟疑。

她欲开战,我愿为刃。

她低声道:“此行险恶,你……若能不去,我会让你留。”

我望着她,没有说话。

只是微微一笑:“臣曾誓为陛下之剑,剑,不挑战场。”

她一震,未再言。

……北境三千里,寒风彻骨。

我护诏七昼夜,一路追随先遣军入关口。

初战便遇埋伏。

敌军早知圣旨将至,伏兵万计。

我本不在前线,却在混战中听闻敌将擅用火箭,意在夺营。

那一瞬,我心中浮现的不是军营、不是诏令,而是她。

她若在此,是否也会像三年前那样,亲自披甲断后?

我来不及思考,便冲入战阵,替主将挡下那一箭。

火箭烧至耳边,臂骨俱碎。

可我却听见自己喊出声:“不许退!”

那一瞬,我想起三年前也是如此。

她一人持剑立于冰原尽头,众人皆惧,她却未退半步。

我受伤倒地时,还听见那兵卒惊呼:“此
一件事,就是命人去查你还活着没有。”

我怔住,眼底忽然有些酸。

原来她记得的,从未比我少。

……那夜,我们没再多言。

她赐我在宣德殿设席,设坐,不再以“奴”视我。

第二日,朝堂之上,她颁一道圣旨——“靖北诏功,封清言为奉礼使,随驾听令,掌文书,听内议,准不跪不伏。”

朝堂哗然。

百官或惊或怒,却无人敢言。

而我,立于百官之中,望她身影如炬,忽觉这三年,不算白走。

7 她跪着求他别走,他却转身离开春祭将至,太庙需遣官巡礼。

礼部奏请,由奉礼使江予辞领旨前往。

她批了:“准。”

宣纸尚未干透,我已看见那三个字——西南古州。

那是她此生唯一一次主动弃守之地,是她兵败、被斥、被议废的伤疤,也是我亲手保她留下的最后筹码。

我原以为她已忘了,却没想到她将我派去。

我不信那是巧合,也不再问为什么。

她赐我名分,封我职位,却始终不肯让我站在她身侧。

她给我一尺,又推我一丈。

我拱手谢恩,目光落在她袖间轻颤的指尖。

她知道那是什么地方,她比任何人都清楚。

她不是不知道,她是不敢面对。

……入夜,她唤我入殿。

屋中只有她一人,卸了朝冠,披着烟色外裳,坐于案前,神情寂寥得像落在深夜的灯。

她看着我许久,终于开口:“江予辞,此行你可愿去?”

我未答。

她续道:“若你不愿,我改旨便是。”

那话轻,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迟疑和卑微。

我想起从前她意气风发,饮酒纵马、策策战鼓。

也想起三年前,她手执玉玺,命人将我打入冷宫时那句:“江予辞,你背了我。”

我终是轻声答道:“臣愿往。”

她眼神一震,随即低下头掩住情绪。

我未问她是否真的想我走。

她若真要我走,何必送信留人?

她若真想我留,何苦一纸调令送我去她心中至痛之地?

我走,是不忍她再左右。

我走,是怕自己终究抵不过她一声挽留。

那夜我未留宿,只在殿前立了很久很久。

她未出声。

我也未转身。

……翌日清晨,我披上官袍,走至宫门。

她竟亲至相送。

她穿着一袭绛红朝服,衣摆沾了露水,却一步步走到阶前。

“江予辞!”

我回头,看见她站在晨光里,眉目
间尽是藏不住的慌乱。

她脚步微乱,却仍一步步走下来,最后——跪了。

那一瞬,百官侧目,禁军色变。

我从未见她如此低头。

“你若再走,便永不回头了,是吗?”

她望着我,声音极轻,却足以刺穿人心。

我看着她跪在金阶上,像极了当年她一人赴边境、百官不容时那般孤决。

我想答应她。

只要她说一声“留”,我便不走。

可她沉默了。

她只是在等我退。

她仍没敢说出心里话。

她仍将“陛下”的身份摆在“我”之前。

我知道,若今日不走,日后还会有第二次、第三次……她将我推开,再唤我回来,然后又犹疑着放我远行。

这一次,我不愿再留。

我握紧诏书,声音低哑:“臣受命,不敢违。”

她哭了。

不是嚎啕,只是静静地落泪。

她眼中的泪,比她手中的剑还叫人崩溃。

我转身,一步步踏出宫门。

风卷起她的衣角,衣摆微颤,像在说:你若不回,她便孤一世。

可我知,这一步若不走,我们便永远困在这朝堂之内,困在那段不断重演的错过之中。

我不再是她的心腹将军,也不是她的清言公公。

我是江予辞,是那个早在三年前就死过一次的人。

她跪着未起。

我走着不回。

满殿寂静,只有钟鸣穿过九重宫阙,遥遥落下。

我听见那声音,像极了诀别。

8 她卸下帝袍,只为一句“你肯回来吗”我离开帝京的那年,春雪压枝,旧道长封。

我自西南古州一路巡礼,拜过三百英魂,阅尽战火余痕。

百姓不识我名,只唤我“江大人”。

我不言过往,亦不再提她。

我曾夜夜梦回那一跪之别,梦见她跪着唤我,眼中是滂沱雪也掩不住的泪。

我梦见自己回头,又梦见她站在朝堂尽头,从头到脚慢慢裂开,碎成光。

我以为这世上不会有人再记得“江予辞”这三个字。

可一年后,春祭前夕,官道口却拦下一队人马。

为首的是她昔日亲随,手执陛下亲笔密函。

“清言公公,陛下命,速归。”

我抬眼望着信使,沉默良久:“她唤我作何?”

那人躬身道:“不为公事,不为朝政——陛下说,只为问一句话。”

“问什么?”

“问您,是否愿回来。”

……我归京那日,长街无雪,百姓如常。

宫门大开,金甲不鸣。

她未设朝服

相关小说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