备注清一色写着:“我是程远的朋友,想聊聊陈悦莹你认识一个叫程远的人吗”。
她颤抖着点开程远的对话框,迎接她的是一个1.2G的压缩包,里面是她的户籍信息、离婚协议(其实是未签字的分居协议)、孩子的出生证明,还有三年来每笔转账的去向标注——连给母亲买降压药的38元零钱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最上面的户籍页扫描件上,出生日期“1987年1月12日”像道新鲜的伤口,撕开了所有伪装。
“苏莹莹,38岁,未婚生育,长子李浩2005年1月5日出生,长女李雨2011年4月12日出生,母亲苏玉芳,阿尔茨海默症患者,现住‘夕阳红养老院’,欠费127天。”
程远的消息逐条弹出,像法庭上的证据罗列。
苏莹莹的世界天旋地转,她以为最安全的“孤儿”谎言,早在程远第一次看见她给“母亲”买药时就已败露——那天她拍了张药盒照片发朋友圈,却没注意到背景里养老院的探视记录单,上面清晰写着“探视人:苏莹莹”。
程远的调查资料里,新增了两页扫描件:程母的转账记录,程父的书法班聊天截图——老人们向朋友炫耀“儿媳”的每一句话,都像耳光般抽打在苏莹莹脸上。
最致命的是,程远标注了她寄给父母的“德国护膝”物流信息,收件地址赫然是她自己的廉租房。
那些她以为天衣无缝的谎言,在程远的调查下,就像破了洞的渔网,什么都兜不住。
视频通话里,程远的声音第一次带着颤抖:“我妈昨天把你送的护膝剪开了,里面塞的是劣质海绵。
她打电话问我,是不是你被人骗了。”
苏莹莹看着屏幕,看见程母在背景里抹眼泪,老人胸前戴着的,正是她送的“银镯子”——其实是20元的合金饰品,程母却当成了“未来儿媳的心意”,每天都戴在手上。
“对不起……”她第一次在程家人面前露出真实嗓音,沙哑得像生锈的弹簧,“阿姨,我不是有意骗您的,我……”程母的惊呼声传来:“悦莹,你的声音怎么变了?
是不是生病了?”
苏莹莹看着老人担忧的眼神,突然想起自己母亲在养老院,也是这样用浑浊的眼睛望着她,却喊不出“莹莹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