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张明远明远的其他类型小说《结局+番外当代青年的认知保卫战与爱张明远明远》,由网络作家“眼睛红了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起来,是女友发来的消息:“电影没看成,但听说你去看外公了。明天周末,要不要我陪你一起去?带上他爱吃的绿豆糕。”我微笑着回复:“好。”然后加快脚步向家的方向走去。前方的路还很长,但此刻,我的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。
《结局+番外当代青年的认知保卫战与爱张明远明远》精彩片段
起来,是女友发来的消息:“电影没看成,但听说你去看外公了。
明天周末,要不要我陪你一起去?
带上他爱吃的绿豆糕。”
我微笑着回复:“好。”
然后加快脚步向家的方向走去。
前方的路还很长,但此刻,我的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。
舅,嘴唇动了动,最终只是疲惫地点点头,拄着藤椅的扶手,慢慢站起身,蹒跚着向卧室走去。
他的背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佝偻和孤单。
看着卧室门关上,舅舅长长舒了一口气,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明远,今天多亏你了。
这老头子……唉!”
舅妈也走过来,眼圈还是红的:“是啊,吓死我了。
他砸电视那一下,我心都跳到嗓子眼了。
这日子……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。”
她一边说,一边开始小心地捡拾地上的玻璃碎片。
“舅舅,舅妈,你们也别太怪外公。”
我看着他们疲惫的神情,轻声说,“他心里……其实也苦。”
舅舅叹了口气,蹲下身帮忙收拾:“苦?
我们谁不苦?
厂子效益不好那几年,我们不也扛过来了?
他倒好,整天听那些有的没的,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!”
我知道舅舅心里有气,也不好多说什么。
外公的退休金不算高,老两口平时生活节俭,舅舅舅妈除了照顾自己的小家,还要时常接济这边,压力确实很大。
外公这样一闹,不仅伤感情,砸坏的东西也要花钱买新的,更是雪上加霜。
“舅舅,以后…他再听那个收音机,或者看一些奇怪的视频,你们尽量别跟他正面冲突。”
我想了想,还是忍不住提醒道,“试着转移一下话题,或者……多跟他聊聊以前高兴的事儿。”
舅妈点点头:“知道了。
可有时候真是忍不住啊……他说的话太气人了。”
我们三人默默地收拾着客厅,将碎玻璃扫进簸箕,把翻倒的家具扶正。
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疲惫和压抑。
收拾得差不多了,我看看时间,已经快午夜了。
“舅舅,舅妈,我先回去了。
外公这边,你们多担待。
过两天我再来看他。”
“行,路上小心。”
舅舅送我到门口。
“明远,”舅妈又叫住我,欲言又止,“你……有空多回来看看你外公。
他其实……还是挺疼你的。”
“嗯,我知道。”
我点点头,心里沉甸甸的。
走出单元楼,外面不知何时又下起了毛毛细雨。
冰凉的雨丝打在脸上,让我混沌的头脑清醒了一些。
夜深人静,老小区里一片寂静,只有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狗吠。
我没有立刻打车,而是沿着湿漉漉的街道慢慢走
着。
脑子里反复回放着今晚发生的一切——外公激动的咆哮,砸碎的电视屏幕,收音机里刺耳的噪音,他最后捂着脸无声的哭泣,还有舅舅舅妈脸上深深的疲惫和无奈。
这不仅仅是我一个家庭的故事。
我想起工作中接触到的那些案例:因为相信网络谣言而拒绝给孩子打疫苗的父母;因为沉迷某些“大师”的讲座而倾家荡产的老人;因为在微信群里看到几篇煽动性文章就对社会充满戾气的邻居……外部的信息,尤其是那些精心包装过的、带有特定目的的负面信息,真的像一种无声的武器,在悄无声息地撕裂着我们的社会,甚至我们最基本的家庭单元。
它利用人们的不满、焦虑、恐惧,将其放大、扭曲,最终变成一种破坏性的力量。
外公,一个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工程师,一个曾经那么理性、严谨的人,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
除了他自身的经历和晚年心态的变化,那些日复一日从收音机、从某些微信群里灌输给他的信息,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、甚至可以说是毒化的作用。
它们精准地击中了他内心的脆弱点,给了他一个看似“合理”的解释来宣泄他的失落和不安,却也把他推向了与家人、与现实越来越远的深渊。
而我们这些所谓的“年轻人”,掌握着更多的信息渠道,拥有更强的分辨能力,又能做些什么呢?
仅仅是在家人被这些信息裹挟、情绪失控的时候,一次次去“灭火”吗?
这治标不治本。
就像今晚,我看似暂时“安抚”了外公,但下一次呢?
当他再次听到类似的论调,再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,会不会又一次爆发?
我能永远陪在他身边,时时刻刻去引导他吗?
不能。
而且,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外公这样的老人,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,他们没有一个懂舆情分析的孙子在身边,他们可能就真的沉浸在那些虚假、偏激的信息茧房里,变得越来越固执,越来越难以沟通。
这场没有硝烟的“认知战”,早已打响,并且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肌理之中。
它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博弈,更是对每一个普通人、每一个家庭的考验。
走到一个路口,红灯亮起。
我停下脚步,看着空旷的马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
家外国人要用计算机算好几天,您和几个工程师用算盘噼里啪啦打几天几夜,也能算出来,而且精度一点不差吗?
那时候,您多自豪啊!”
地上的收音机不知什么时候彻底没电了,最后的杂音也消失了。
客厅里只剩下我们祖孙俩的呼吸声,还有窗外雨声渐歇的淅沥。
外公长久地沉默着,像一尊雕像。
他摩挲着膝盖补丁的手指停了下来,最终,化作一声悠长而复杂的叹息。
“可是……可是现在不一样了……”他声音嘶哑,带着浓重的鼻音,“那些外头的大公司,技术先进,管理也……我们当年那些土办法,好像……好像都过时了……”他的话语里,没有了之前的尖锐对抗,反而充满了一种……失落和茫然。
“时代总是在发展的,外公。”
我轻声回应,握着他的手紧了紧,“技术会更新换代,但有些东西是不会过时的。
您教给我的,那种认真、那种钻研劲儿,那种‘国家需要什么,我们就干什么’的朴素感情……这些东西,塑造了您,也影响了我。
正是因为有您这样的榜样,我今天才能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时,努力去分辨,什么是真实的进步,什么是别有用心的噪音,什么是我们需要正视和改进的问题。”
窗外的乌云散去了一些,一缕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棂,正好照在墙上那张泛黄的奖状上,上面的烫金大字依稀可见——“技术革新能手 王建国”。
外公顺着月光看去,眼神恍惚。
过了好一会儿,他才像刚回过神来似的,突然说了一句:“包子……该凉透了。”
我的鼻子猛地一酸,差点掉下泪来。
“没事,我去给您热热!”
我赶紧站起身,小心地绕过地上的狼藉,拿着打包盒走向厨房。
3.站在厨房里,听着微波炉“嗡嗡”的运转声,我靠在冰冷的墙壁上,感觉浑身脱力。
刚才那场看似平静的对话,耗费的心力比跟客户开一整天会还要多。
我不是简单地说服了他,更谈不上改变了他根深蒂固的某些看法。
我只是绕开了那些最容易引爆冲突的雷区,尝试去理解他愤怒和偏执背后的情感需求——对自我价值的肯定,对时代快速变化的不安,以及一种害怕被遗忘、被否定的恐惧。
这比单纯摆
。
一直以来,我的工作只是“分析”和“报告”。
我像一个旁观者,冷静地解剖那些信息的构成、传播路径和潜在影响。
但今晚,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,自己和家人,就是这场信息战的亲历者,甚至是受害者。
不能再这样下去了。
我不能只是做一个旁观的分析师。
绿灯亮了。
我迈开脚步,穿过马路。
雨似乎停了,夜空格外深邃,像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。
一个决定在我心中慢慢清晰起来。
周一上班,我要去找我们部门的总监。
我们部门下面有一个专门负责国际传播和信息环境研究的小组,之前我觉得那个组的工作太“形而上”,离实际生活太远。
但现在我明白了,那恰恰是最前沿的阵地。
我要申请加入那个小组。
我要去研究那些“噪音”是如何产生的,它们通过什么渠道渗透进来,它们的话术和逻辑是怎样构建的。
我要去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传递真实、客观的信息,如何去对冲、去消解那些有害内容的影响。
这不仅仅是为了我的外公,为了我的家庭。
更是为了那些像外公一样,被困在信息迷雾中的人们。
为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,能够少一些撕裂,多一些理性和平和。
这很难,我知道。
这可能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战斗,甚至可能吃力不讨好。
但今晚外公那张布满泪痕的脸,舅舅舅妈疲惫无奈的眼神,都像烙印一样刻在我心里。
我必须去做点什么。
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,打断了我的思绪。
我掏出来一看,是老妈发来的微信消息。
“明远,刚给你舅妈打了电话。
她说你外公安稳睡着了。
睡前,他还念叨了一句,说……他为你这个孙子骄傲。”
雨后的夜空渐渐放晴,几颗星星从云层间探出头来。
我站在路灯下,看着手机屏幕上那句“他为你骄傲”,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公教我认北斗七星的情景。
那时候他总说,人活着要像北极星一样,找准自己的位置,不管风云变幻,始终坚守方向。
我仰起头,在城市的霓虹中努力寻找那颗熟悉的星辰。
或许,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:在信息爆炸的迷雾中,为迷失的人点亮一盏理性的灯;在认知交锋的战场上,守护那些最珍贵的情感纽带。
手机又震动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