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并投递10个目标岗位;KR3: 研究至少3个可行的短期变现副业。”
“你要是再不出来,我就真的撞死在这里!
你听见没有!”
我妈的嗓音陡然拔高,带着歇斯底里的绝望。
我的手指停在键盘上,一滴冷汗顺着额头滑落。
这一刻,荒谬感笼罩了我——外面是快要崩溃的母亲,而我却在这里玩什么“人生量化”的游戏?
我盯着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光标,突然意识到,这可能是我最后的机会了。
系统加载中,生存模式,正式启动。
2两天后,我开始执行周报计划。
按照最初设定的KR2,我每天筛选出两家合适的公司,精心修改简历和求职信,然后投递出去。
很快,第一个面试邀请就来了。
那是一家中型科技公司,面试官是个戴眼镜的年轻HR。
她翻看我的简历,皱起眉头:“李先生,你今年32岁了,只做到项目经理这个职位?”
我感觉胸口被人重击了一下:“我在原公司负责的项目规模很大,管理着十几人的团队…但同龄人中,很多都已经是总监了。”
她打断我,眼神中透着质疑。
这只是开始。
接下来的一周,类似的场景不断重演。
“你对我们行业最新动态了解多少?”
一位满脸倦怠的技术经理问我。
“我研究过贵公司的产品线和技术栈…不,我是问整个行业的趋势。
算了,下一个问题。”
最让我绝望的是上周五的那场面试。
那家公司规模适中,岗位匹配度高,我准备了整整两天。
面试过程也相当顺利,技术问题全部应对得当,甚至和面试官聊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。
然而今早,我收到一封模板邮件:“感谢您的参与,但您的能力与我们期望不符…”我瘫坐在椅子上,盯着那封拒信,感觉自己像个笑话。
十二年工作经验,到头来就换来这么一句冷冰冰的客套话?
但奇怪的是,我没有崩溃。
相反,一个疯狂的念头冒了出来。
我打开电脑,在周报系统中新增了一个模块:“面试失败复盘”。
我开始记录每一场失败的面试细节:公司名称、岗位要求、面试官问题、我的回答、可能的失败原因…我甚至给面试官的刁钻程度打分,从1到10分。
那个年轻HR得了8分,技术经理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