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石村陈大山的其他类型小说《山村里的铜铃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小小米兜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石村来了个外乡人,叫陈大山,人称老陈。他五十多岁,身子瘦得像根竹竿,背微微驼着,脸上皱纹深得像刀刻,头发花白却梳理得整齐,眼神透着一股精明劲儿。老陈扛着个破麻袋,麻袋上打着几个补丁,里面装着些锅碗瓢盆、针头线脑,说是走村串户的货郎。他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摆了个小摊,铺了块灰布,摆上些铜镜、小刀、布鞋,嘴里吆喝得响亮:“瞧一瞧,看一看,便宜又实用,走过路过别错过!”他的嗓门洪亮,带着点川东口音,听起来亲切又爽朗。老陈脾气好,笑起来露出一口黄牙,很快就跟村民混熟了。村里的二婶是个热心肠,四十来岁,圆脸红唇,腰上常系着块蓝布围裙,走起路来风风火火。她见老陈孤身一人,风尘仆仆,便端了碗玉米糊糊给他,里面还卧着个荷包蛋:“老兄弟,你从哪儿来啊?瞧...
《山村里的铜铃全文》精彩片段
石村来了个外乡人,叫陈大山,人称老陈。
他五十多岁,身子瘦得像根竹竿,背微微驼着,脸上皱纹深得像刀刻,头发花白却梳理得整齐,眼神透着一股精明劲儿。
老陈扛着个破麻袋,麻袋上打着几个补丁,里面装着些锅碗瓢盆、针头线脑,说是走村串户的货郎。
他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摆了个小摊,铺了块灰布,摆上些铜镜、小刀、布鞋,嘴里吆喝得响亮:“瞧一瞧,看一看,便宜又实用,走过路过别错过!”
他的嗓门洪亮,带着点川东口音,听起来亲切又爽朗。
老陈脾气好,笑起来露出一口黄牙,很快就跟村民混熟了。
村里的二婶是个热心肠,四十来岁,圆脸红唇,腰上常系着块蓝布围裙,走起路来风风火火。
她见老陈孤身一人,风尘仆仆,便端了碗玉米糊糊给他,里面还卧着个荷包蛋:“老兄弟,你从哪儿来啊?
瞧你这麻袋,怪沉的,一个人跑这么远,不累啊?”
老陈接过碗,呼噜噜喝了几口,抹抹嘴笑道:“二婶,我从川东来的,走村串户卖点小玩意儿。
这村子偏是偏了点,可风景好啊,山清水秀,比城里强。
城里人多嘴杂,我待不惯。”
他顿了顿,又说:“这糊糊香,二婶手艺好!”
二婶被夸得乐了,摆手道:“啥手艺啊,粗茶淡饭,别嫌弃就行。”
她瞅了他一眼,低声说:“风景好有啥用?
这儿安静,别惹麻烦。
山里有些东西,不能碰。”
老陈挑了挑眉,咧嘴问:“啥东西?
你是说那铜铃?”
二婶脸色一变,忙摆手:“别提那玩意儿!
天黑别出门,听见铃声就捂耳朵,别多问多看!”
说完,她端起空碗,匆匆回了屋,像怕多说一句就会招来什么。
她走时脚步有些慌,围裙角差点绊在门槛上。
老陈看着她的背影,眯起眼笑了笑,自言自语道:“有意思,我最喜欢听这种故事了。”
他低头从麻袋里掏出一本破旧的账簿,翻开一页,用根炭笔写下:“青石村,铜铃,夜响,村民忌。”
字迹歪歪扭扭,却工整得很。
他在村尾找了间没人要的破屋住了下来。
那屋子年久失修,墙缝里透风,屋顶漏雨,地上满是灰尘,角落里还有几只老鼠窜来窜去。
老陈也不嫌弃,从麻袋里掏出把破扫帚,
很。
他走到庙门口,抬头一看,庙门歪斜,匾额上的“青云寺”三个字模糊不清,红漆剥落,墙上爬满青苔,庙前两棵枯松歪歪斜斜,像两个守门的鬼影。
老陈推开庙门,木门吱吱作响,像是低吟,声音在夜里格外刺耳。
他点亮马灯,举起来四处打量。
大殿正中供着一尊佛像,佛像缺了半边脸,露出斑驳的泥胎,身上落满灰尘,像是多年没人打理。
佛像前一个香炉翻倒在地,炉灰洒了一地,角落里堆着些破木头,像是塌下来的房梁,上面挂着几张破旧的蜘蛛网,随风轻轻晃动。
就在这时,那“叮铃铃”的声音又响了起来,清清楚楚,从佛像后面传来。
老陈眯起眼,慢慢走过去,绕到佛像后头一看,墙角有个拳头大的小洞,风从洞里吹进来,带出一阵铃声。
他蹲下身,伸手往洞里摸了摸,手指触到一片冰凉,竟掏出一只铜铃。
那铜铃巴掌大,锈迹斑斑,铃身上刻着些模糊的花纹,像云雾缠绕的图案,铃舌是个小铜球,轻轻一晃就发出清脆的响声。
老陈盯着铜铃,嘀咕道:“就这玩意儿?
也没啥特别的啊。”
他拿在手里掂了掂,分量不轻,像是纯铜打的。
他刚说完,身后突然传来一声低吼,像野兽,又像人嗓子哑了发出的声音,低沉而瘆人。
老陈猛地回头,马灯的光晃过去,照到一个黑影。
那影子瘦长,披头散发,站在殿门口,眼睛在灯光下闪着绿光,像两点鬼火,身上裹着件破烂的黑布。
老陈头皮一麻,握紧短刀喊道:“谁在那儿?
别装神弄鬼!”
黑影没动,低吼声却越来越响,像在喉咙里滚动,带着股愤怒。
老陈咬咬牙,壮着胆子走过去,刚迈出两步,黑影突然扑了过来,动作快得像一阵风,指甲尖利,像要抓他的脸。
他反应快,侧身一躲,短刀划过去,正中黑影的胳膊。
黑影发出一声惨叫,像人又像兽,转身踉踉跄跄跑进了夜色里,留下几滴血洒在地上,滴在青石板上,分外醒目。
老陈喘着粗气,低头一看,那血鲜红刺眼,还带着股腥味。
他皱起眉,心想:“这不是鬼,是活人?”
第五章:二婶的故事老陈捡起铜铃,回了村,天刚蒙蒙亮,东方泛起一抹鱼肚白。
他敲开二婶的门,二
婶正披着衣服在灶前烧火,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,烟熏得她眯着眼。
见老陈脸色不对,她忙问:“老陈,你咋了?
大清早的,脸白得跟纸似的,撞邪了?”
老陈把铜铃往桌上一放,喘着气说:“二婶,昨晚我上山了,青云寺里的事,我得跟你说说。”
他把夜探庙里的经历一五一十讲了,从铃声到黑影,再到那几滴血,讲得眉飞色舞,像在说书。
二婶听完,脸色苍白,手里的柴火掉在地上,半天才挤出一句:“你咋这么大胆子?
那庙里的事,不能碰啊!”
她声音发颤,眼角瞟了瞟那铜铃,像在看什么不干净的东西。
老陈沉声道:“二婶,这铃声不是鬼弄的,昨晚那黑影是活人。
你知道啥,就告诉我,别藏着掖着。”
二婶犹豫了一会儿,叹了口气,坐到凳子上,讲了个村里从没人提的故事。
原来,青云寺以前不叫青云寺,叫“护山寺”,是村里的庇护所。
几十年前,村里闹过一次瘟疫,死了半村人,尸横遍野,连河水都被染红了。
活下来的人都说是庙里的老和尚救了他们。
那老和尚叫慧空,瘦得像根柴,眼窝深陷,眼神却亮得吓人,走路时僧袍飘飘,像一阵风。
他有个怪癖,喜欢摇铜铃,说是能驱邪保平安。
瘟疫那年,慧空带着几个徒弟走遍村子,挨家挨户烧香祈福,还用草药熬汤给病人喝。
他不眠不休,嗓子喊哑了,脚底磨出血泡,硬是把村子从鬼门关拉回来。
村里人说他是个活菩萨,可瘟疫平息后,慧空却疯了,整天抱着铜铃在庙里晃荡,嘴里念叨着“还债、还债”,眼神空洞,像丢了魂。
后来,慧空死在庙里,尸体被村民草草埋在山后,庙也荒废了。
可那铜铃却找不到了,从那以后,山里就常传来铃声。
村里人以为是慧空的魂在作祟,就立了规矩,谁也不许上山。
二婶低声说:“张麻子那次,就是听了铃声才疯的。
他回来后,整天抱着那铃不放,嘴里喊着‘别响了’,没几天就死了。
你昨晚撞见的,怕不是鬼,是……”她没说完,老陈接过话:“是人装的,对吧?
我看那黑影跑得挺快,胳膊还流血了。”
二婶点点头:“村里有些老辈人,信那铃声能保命,可能有人偷偷上山,守着
打扫了一遍,又用几块木板堵住漏风的地方,铺上张草席,拿块旧布当枕头,倒也凑合着睡下了。
白天他在村口摆摊,晚上就坐在屋里,点着盏油灯,翻看账簿,哼着不知名的小调,声音沙哑却悠扬,像在回忆什么。
第三章:老陈的过去老陈来青石村并非偶然。
他年轻时是个跑江湖的货郎,走遍大江南北,见识过不少怪事。
三十多岁时,他在川北一个小镇撞见过一次怪事:镇上有个老宅,每逢阴雨天就传来女人的哭声,哭得撕心裂肺。
镇里人说是宅子闹鬼,老陈不信,半夜提着灯闯进去,结果发现是个疯婆子躲在阁楼里哭,怀里抱着个破布娃娃。
她男人死了,孩子也夭折了,她就把自己关在宅子里,日夜哭喊。
那次之后,老陈对鬼神之说嗤之以鼻,他常说:“这世上,哪有鬼?
都是人心作怪。”
后来,他娶了个媳妇,生了个儿子,日子刚有点起色,媳妇却得了肺病死了,儿子也跟着病倒,没熬过冬天。
那年他四十岁,家破人亡,从此不再定居,扛着麻袋四处流浪,卖货为生,顺便收集各地奇闻异事,记在账簿里。
他说,等老得走不动了,就找个地方把这些故事写下来,留给后人瞧瞧。
青石村的铜铃传闻,是他在川东一个集市听来的。
一个卖草药的老头醉醺醺地说:“青石村的铃声,响了百年,谁听了谁倒霉。”
老陈一听就来了兴致,收拾行李就往这儿赶。
他不信鬼,只想弄清这铃声背后藏着什么。
第四章:夜探青云寺老陈在村里住了几天,耳朵总竖着,像在等什么。
村民们见他老实本分,也就不再防着他。
可到了第五天晚上,月亮半圆,山风呼呼地吹,老陈终于坐不住了。
那晚子夜刚过,山上传来一阵“叮铃铃”的声音,清脆而诡异,像近在耳边,又像远在天边,带着股说不出的寒意。
他眼睛一亮,抓起麻袋,从里面掏出一把短刀、一捆麻绳和一盏马灯,推门就往山上走。
青云寺离村子不远,顺着一条羊肠小道走半小时就到。
山路崎岖,铺满枯叶和碎石,老陈借着月光摸索着上山,脚下踩得“沙沙”响。
山里雾气浓,树影摇晃,像一群张牙舞爪的怪影,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狼嚎,渗人得
第一章:青石村的禁忌川西深山里,藏着个偏僻的小村子,叫青石村。
村子四周群山环抱,峰峦叠嶂,山峰上常年笼着薄雾,像披了层纱。
山脚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流过,河边长满芦苇,随风摇曳,水面上偶尔漂过几片枯叶,泛起细小的涟漪。
村里不过几十户人家,房屋多是土墙茅草顶,墙角爬着青苔,烟囱里冒着淡淡的炊烟,日子清苦却平静。
村民大多靠种地打猎为生,鸡犬相闻,偶尔有几声狗吠从山坡上传来,显得格外幽静。
村口有棵老槐树,树干粗得两人合抱不拢,枝丫扭曲,像个沉默的巨人守着村子。
青石村有个老规矩,流传了上百年:天黑后不许出门,尤其是听到山里传来铜铃声时,必须关紧门窗,拉上布帘,谁也不许探头探脑。
这铜铃的传说,是村里最忌讳的话题。
老人说,那铃声是从山顶的青云寺传来的。
那庙建在半山腰,早就荒废了,墙塌了一半,房梁上爬满藤蔓,庙门前的石狮子缺了鼻子,满是裂纹,风一吹,灰尘扑扑往下掉。
可每到深夜,山风吹过,总有人听见一阵清脆的“叮铃铃”声,像有人在庙里摇铃,清亮而诡异,像是从另一个世界飘来。
关于这铃声,村里流传着各种说法。
有的说,那是庙里老和尚的魂魄在召人还愿,声音里带着怨气;有的说,那是山鬼提着铃铛在引路,谁要是听了铃声去看,准没好下场,轻则疯癫,重则丧命;还有人言之凿凿,说青云寺里藏着宝贝,铃声是守护宝藏的信号,谁能解开谜底,就能富甲一方。
故事虽多,却没人敢去验证。
几十年前,村里有个胆大的猎人,叫张麻子,长得五大三粗,满脸麻点,络腮胡子硬得像钢针,眼角还有道刀疤。
他不信邪,半夜听见铃声,扛着猎枪就上了山。
第二天早上,村民在山脚找到他,人已经疯了,嘴里念叨着“铜铃、铜铃”,手里死死攥着一只锈迹斑斑的铜铃,眼睛瞪得像铜铃似的,满是血丝,指甲里全是泥土,像在地上爬过。
从那以后,村里人提起铜铃就色变,谁也不敢靠近青云寺。
这个规矩守了多年,直到那个秋天,一个外乡人的到来,打破了村子的平静。
第二章:货郎老陈那年秋天,青
最新评论